您的位置:首页  -  财富管理  -  消费者权益保护

【金融3·15】|金融风险防范案例

原文出自:本网发布时间:2021-03-15 09:05:50浏览次数:8952次

今天是第39个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,为了更好的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,我司整理了五个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典型案例,提醒消费者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
案例一:理财产品“收益高风险小”

李女士喜欢银行理财,把大部分养老钱都买了理财产品。她到银行办业务时,理财经理向她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,“理财经理说,她推荐的理财产品,比我买理财产品收益高两倍,而且还很稳妥。”于是,李女士拿出5万元存款购买了理财经理推荐的产品,幻想着可以坐享高收益。2个月后,她并没有等来高收益,她买的理财产品跌了,赔了七八千元。理财经理表示,当时已提醒李女士理财有一定风险,而且当时签的有协议。

温馨提醒:

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,风险永远和收益成正比,收益越高风险越大。购买理财产品时,不能一味听理财经理推荐,要详细了解产品特点,遇到高收益产品不要因一时贪恋而冒险投资,需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。

案例二:网络贷款中的“保险捆绑销售”

石先生在快闪卡贷(改名小凡分期)借了一笔10000元的贷款,结果到账只有8417元,扣了1582.37元。快闪卡贷客服称在贷款时购买了中国人保两份保险。一份“个人贷款保证保险”保费是102.37元和“保福满屋”城市家庭组合保险,保费1480元。快闪卡贷捆绑销售保险,石先生称完全不知情。

温馨提醒:

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时捆绑销售保险,贷款额度与保费金额挂钩,不买保险则贷款利率上调等是违背金融消费者真实意愿、损害其消费者权益的行为。金融消费者签署借贷合同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借贷合同相关条款,如有捆绑销售条款,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举报,如已经强制购买发生纠纷,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。

案例三:办卡遭遇“被开通”

有消费者反应称,在银行柜台办理开卡业务时,有未征求客户同意,强制捆绑销售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等电子产品的情况。当前在自动办卡机上办理开卡业务时,这些电子产品也会在办理过程中联动签约,且默认是全部开通的,消费者如不仔细查看就会“被开通”各种功能,还存在一些收费功能没有重点标识的情况。因此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“被开通”一些功能。

温馨提醒:

在此提醒消费者在办卡时(特别是在开卡机上)应认真勾选功能选项,在开卡流程的确认环节仔细核对自己的签约信息,如有异议及时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,了解签约产品的收费情况并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开通。如遇强制签约行为沟通无果,可向有关监管部门投诉 。

案例四:存款≠理财

某银行将“x红·五年定期存款”与“S款开放式理财产品置于同一页面营销宣传,并放大理财产品“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5.20%宣传标语,这使王先生将存款与理财两类不同性质的金融产品混同,购买了风险更大的理财产品。

温馨提醒:

金融消费者要时刻留意此类陷阱,强风险意识,了解理财产品特点,遇到高收益产品切忌因一时贪念而冒险投资,需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。

案例五:被利用的互联网+

胡先生经朋友推荐下载了一款手机理财APP,并购买一款年收益25%的“区块链保本理财产品。半年后,胡先生发现该理财APP已打不开,平台联系人也消失不见,他还有7万余元没有拿回来,至今追款未果。

温馨提醒:

金融消赀者要理性投资,不要被高收益诱惑,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,网上投资理财要选正规持牌金融机构的网站。同时,对于“低投入高收益”的投理财,务必时刻保持谨慎的心理,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”的承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