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 -  财富管理  -  消费者权益保护

【普及金融知识】警惕专骗老年人的理财陷阱

原文出自:网络资料整理发布时间:2023-06-25 16:04:25浏览次数:7197次

近年来,很多投资理财的骗局纷纷盯上了老年人。这类理财骗局常打着“低投入,高回报”、“稳准不赔”、“无风险、轻松赚钱”等噱头,让很多中老年人误入陷阱,甚至连退休金、养老金也亏得血本无归。今天广仔就来说说那些老年人常见的投资理财陷阱,快转发给身边的长辈们,谨防受骗!


常见的几种投资理财陷阱

1、非法集资 

(1)以投资保健品、生态环保、养老养生等多种名目,通过组织免费旅游、茶话会或派发米、油等小礼品,以发展会员、投资加盟店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,主要以老年人为实施犯罪对象,先以小额分红或利息为诱饵,用后来加入的资金来偿还前期投资者的本息,最终会因资金缺口不断扩大,不法分子无法维持而“跑路”。

  

(2)利用P2P(网络借贷平台)的形式非法集资,此类公司通过发布虚假的借款项目为自身融资,募集的资金用于不法分子个人投资房地产、股票、期货或以高额利息放贷以赚取利差,一旦资金链断裂无法兑付,将给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。

  

2、高额回报 

老年人陷入投资陷阱,主要的诱惑来自于高额的利息回报。骗子惯常使用的几种诈骗手法需警惕:

(1)互联网金融理财,以保本收益、短期分红利诱、骗取理财本金;

(2)高回报投资项目,要求分期加投资金后便消失;

(3)爱心基金会的行动,骗取会员费,并发展更多会员骗取钱财;

(4)低价销售回迁房、经济适用房等,骗取预付款或房款。

 

  

3、索要钱财的“亲朋好友” 

骗子会利用时间差、视觉差、盗取账号等手段制造假象,假借“亲人”、“朋友”、“同事”、“熟人”、“孩子的老师”等身份向老年人索要钱财。

(1)时间差:利用亲友手机关机、银行休息等特殊的时间点,让人无法核实。

(2)视觉差:模仿亲朋好友的社交账号和头像,甚至从其他平台盗取亲友视频,让人信以为真。

切记:只要遇到有人在社交平台、短信中索要钱财,一定要亲自拨打对方电话或当面询问,以核实真假。


4、冒充政府公职人员

骗子冒充公安、法院、教育部门、社保局等公职人员打来电话,告知老年人一些事项,有时态度还很强硬,不要马上相信对方的说辞,也不要被对方“强硬的态度”、“坚定的语气”所震慑,多一些耐心,去相关部门或通过正规渠道(114查号台、政府官方网站)获取电话进行核实。


5、服务电话

骗子会利用软件、设备等对电话号码进行伪装,让呈现在老年人眼前的电话号码变成他想要的任意号码,当来电是“110”“12345”“10086”“1000”等,或银行客服电话、“400”开头的企业客服电话时,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对方,特别是在对方让老年人告知或输入验证码、密码等情况下应格外警惕,来电很可能是伪装过的电话号码。



老年人如何避开投资理财陷阱?

1.购买理财产品要选择正规渠道,弄清存款、理财、保险的区别,最好在子女的陪同下进行购买,尤其大额投资最好不要当场决定。

2.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,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,老年人承受风险能力弱,在理财选择上,宜以稳健为先,千万不要相信“低风险”、“高回报”的说辞。

3.凡是提到需要转账汇款、交手续费免费领取奖品的短信或电话,都应引起高度警惕,谨防金融诈骗。

4.妥善保护好身份证号码、银行卡卡号、存折号码、密码、手机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,不要轻易告知他人。

5.不能相信陌生人的糖衣炮弹,自己拿不定主意时,多找子女、亲朋好友商议,需要报警时要坚决报警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