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 -  财富管理  -  消费者权益保护

警惕“维权代理”陷阱!这些诈骗套路你必须知道

原文出自:本网发布时间:2025-06-13 12:01:22浏览次数:1512次

近年来,一些不法分子打着"专业维权"的旗号,以虚假承诺诱导消费者,实施诈骗活动。此类案件频发,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。本文将深入剖析其诈骗套路,并从法律角度进行风险提示,帮助广大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。 

一、虚假宣传,制造维权假象

不法中介往往通过网络平台大肆发布广告,声称"专业代理维权,不成功不收费""100%全额退款",并配以虚假的成功案例截图。这些极具诱惑性的宣传,利用消费者急于维权的心理,吸引其主动联系咨询。一旦消费者上钩,他们就会以专业的姿态,不断强化维权的可行性,逐步获取信任。 

二、非法收集信息,埋下安全隐患 

在获取消费者初步信任后,这些中介便会以维权需要为由,索要大量个人信息,包括身份证号、联系方式、银行账户、交易合同等敏感信息。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规定,未经授权非法收集、使用个人信息属于违法行为。这些信息一旦泄露,消费者不仅面临隐私被侵犯的风险,更可能遭遇电信诈骗、盗刷等二次伤害。 

三、教唆造假,触碰法律红线

为了达到所谓的"维权效果",不法中介会教唆消费者伪造证据,如编造虚假事实、篡改聊天记录、PS交易凭证等。如果利用这些伪造的证据进行诉讼维权可能涉嫌违反《民事诉讼法》第114条,伪造、毁灭重要证据妨碍诉讼的,将面临罚款、拘留等处罚;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,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。消费者切勿因轻信他人教唆,而使自己陷入违法风险。

四、巧立名目收费,实施诈骗

在所谓的"维权"过程中,中介会以"咨询费""材料费""关系疏通费"等各种名目要求消费者支付费用。前期可能收取小额费用降低警惕,后期则以大额款项为由骗取钱财。一旦款项到手,便会以各种理由拖延维权进度,直至失联跑路。
遭遇诈骗如何应对?

1. 保留证据:完整保存与中介的聊天记录、通话录音、转账凭证等资料;

2. 立即报警: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,通过合法途径维护权益;

3. 投诉举报:通过12315平台、国家反诈中心APP等渠道进行投诉。

消费维权温馨提示

1. 选择正规维权渠道,优先通过官方客服、12315平台等合法途径解决纠纷;

2.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,不随意向陌生人透露敏感信息;

3. 保持理性判断,对"包退包赔""100%成功"等承诺保持警惕;

4.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,增强自我保护能力。


国通信托提醒您:维护合法权益是每个消费者的正当权利,但一定要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。面对"维权代理"的各种诱惑,切记保持清醒头脑,避免陷入新的骗局。如遇可疑情况,建议及时向相关部门咨询核实,谨防上当受骗。